古今中外治国大事 古今中外的意思

2024-05-03 1950 明贵知识网

秦朝末年,爆发农民大起义,秦王朝由此覆灭。又经多年楚汉之争,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。由于秦末的连年混战,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人民困苦不堪。西汉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,统治者总结秦亡的教训,主要集中于两个问题,一是繁苛徭赋,二是严刑酷法。以此为镜鉴,几任统治者都实行“无为而治”,贯彻轻徭薄赋、明法宽刑政策,使人民得以“休养生息”,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。其中汉文帝刘恒做得尤为突出,因而成为西汉“文景之治”的开拓者。


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第四子,生于汉高祖五年(公元前202年)。高祖十一年(公元前196年),刘恒被封为代王,刘邦死后,吕后专权,大封吕氏兄弟及其子侄为王,形成取代刘氏天下之势。公元前180年吕后逝世,诸吕阴谋发动叛乱,太尉周勃、丞相陈平、大将军灌婴联合诛灭诸吕,拥戴刘恒登基称帝,这就是汉文帝。刘恒在位期间,执行轻徭薄赋、明法宽刑的政策,安定人心,发展生产,使社会经济逐步繁荣。刘恒死后,其儿子刘启即位,这就是汉景帝。刘恒、刘启两朝近40年政治稳定、经济繁荣的历史,史称“文景之治”。


汉文帝刘恒注重发展农业生产,恢复周朝建立而后长久废弃的“籍田”制度,鼓励农民勤于耕耘,不违农时,后来这项制度坚持下来,取得了一定的实效。


为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,刘恒继续执行轻徭薄赋政策。公元前178年,他下诏免除天下田赋之半,即三十税一;公元前177年,又下诏免除晋阳(今山西太原)、中都(今山西平遥)百姓田赋三年;公元前168年,规定只收当年天下田赋的一半;公元前167年,再次下诏,“除民田之租税”,又将口赋(人头税)由一百二十钱,减为四十钱,仅为原来的二分之一。在徭役方面,他将成年男子一年服役一个月,减为“三年而一事”,削减三分之二。农民能从中得到某些现实利益,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,有利于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。


在废除苛法严刑方面,汉初诸帝也作出了很大努力。刘邦时做出约法三章:“杀人者死,伤人及盗抵罪,馀悉去秦法”以争取民心的归附。惠帝、吕后时期,颁行赎罪令,废除三族罪、妖言令,判处重要罪犯,不再株连父族、母族、妻族,说错话也不再治罪。


文帝时明令废除族诛法、连坐法、诽谤妖言之罪,还废除了最为残酷的刑罚“肉刑”。他认为古代圣君明主治理天下,专设“进善之旌,诽谤之木”,疏通治政的渠道,招致进谏的臣民。如果设立诽谤妖言之罪,臣民不敢畅所欲言,君主无法知道自己的过失,朝廷不能招贤任能,所以这种法令应予废除。强调“以德化民”,在统治实践中采取一些明法宽刑措施。


景帝即位后,继续执行其父文帝制定的政策,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,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,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,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,散钱多得无法计算。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,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,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,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。


元嘉之治

元嘉之治”是指东晋南北朝宋武帝至宋文帝时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。“元嘉” 是南朝宋文帝刘父路的年号,因其政治较为清明,又努力推行繁荣经济文化的各项政策,从而出现了短期内经济终于有所物复、人民生活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。


刘宋武帝刘裕吸取东晋灭亡的教训,十分注意集权于中央。他重用寒门,压抑豪门士族,限制士族地主兼并土地。


宋武帝刘裕死后,长子刘义符即位,两年后,辅政大臣徐羡之、傅亮、谢晦借其嬉戏失德将其杀死,立刘裕三子宜都王刘义隆,史称宋文帝。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,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,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“通租宿债”,又实行劝学、兴农、招贤等一系列措施,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,社会生产有所发展,经济文化日趋繁荣。由是“三十年间,氓庶蕃息,奉上供徭,止于岁赋。晨出暮归,自事而已”,“民有所系,吏无苟得。家给人足,即事虽难,转死沟渠,于时可免。 凡百户之乡,有市之邑,谣舞蹈,触处成群,盖宋世之极盛也”。宋文帝统治时期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,史称“元嘉之治”。


宋文帝第二次北伐的失败导致“元嘉之治”衰败。其实,作为一种政治局面, “元嘉之治”衰败于宋孝武帝时期。孝武帝对元嘉时期的制度多有改革。但他的改革除少数有积极作用外,大多祸国殃民,从而导致了“元嘉之治”局面的衰败,加速了刘宋王朝的灭亡。


“元嘉之治”是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共间意就的。特别是宋文帝继位后, 提倡节俭、 轻徭薄赋,重视发展农业生产,使元嘉时期成为南朝的鼎盛时期。


贞观之治

唐太宗李世民, 是唐朝第二位皇帝,他名字的意思是“济世安民”。他被史学家司马光誉为“太宗文武之才,高出前古。盖三代以还,中国之盛未之有也”


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“贞观之治”,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治世,或者可以说这是最接近古代理想社会的时期。


关于“贞观之治”,太宗所说的“去奢省费,轻徭薄赋,选用廉吏,使民衣食有余”大约是最简约的概括了,《通鉴》涉及贞观之治的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些主题展开的。


唐太宗能够倡导文教,以诚信治理天下,他充分发挥大臣的作用,重农桑,轻徭薄赋,纳忠谏。太宗的知人善任、虚已以听和归美群臣都为后世所称赞,因此这一时期的君臣关系也成为古代社会君臣关系的典范。


史书记载:贞观年间“官吏多自清谨。制驭王公、妃主之家,大姓豪猾之伍,皆畏威屏迹,无敢侵欺细人。商旅野次,无复盗贼,囹圄(监狱)常空,马牛布野,外户不闭。又频致丰稔,米斗三四钱,行旅自京师至于岭表,自山东至于沧海,皆不粮,取给于路。入山东村落,行客经过者,必厚加供待,或发时有赠遗。此皆古昔未有也”


唐太宗开创的“贞观之治”是封建时代太平盛世的典范。唐太宗以其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和思想家的远见卓识,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治道资源。包括他居安思危的优患意识、以史为鉴的反思精神、静抚天下的治国方针、民为邦本的民本情结、选贤任能的人才战略、从善如流的为政风格以及先正其身的安天下之道等,都值得后世认真研究和学习。

古今中外治国大事 扩展

治国大事是指国家政权的建设和管理,古今中外都面临着治国大事的重要课题。古代,治国大事重在礼乐教化、治兵抚民,以及国家统一和疆土扩展。而今,治国大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、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、国际关系等方方面面。中外治国大事存在共通之处,都要求领导者具有远见卓识和谋略智慧,积极而稳健地处理国家事务。同时也需要广泛凝聚民意、培育国家文化、加强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工作。

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,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国家发展的需要,才能有效治理国家。

古今中外治国大事

声明:明贵知识网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,仅供网友学习交流。若您的权利被侵害,请联系本站